据网友透露,上海某地充电桩费用有较大涨幅。据这位网友介绍,在同一地点和一时间段内,充电桩曾经是1.15元,但如今已经涨到2.15元,上涨87%。
除上海之外,最近多地充电站费用也迎来价格上涨。
针对这一情况,有人分析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大型充电站用电归入工业用电,电价调整导致充电费的调整;另一方面,大多数第三方运营商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这使得他们不得不提价才能“活下去”。
体现在
郑州不少品牌的充电桩价格都在上涨
上海充电有些涨了将近8成
进入7月份,郑州众多新能源车主表示,几乎所有市域不同牌子的新能源充电站都迎来了提价,与平日里价格最低的“深夜阶段”相比,提价之后充电费用,上涨了近1倍。与特来电和联合等品牌充电站充电价格相似,与以往相比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增幅都超过了30%。
比如星星充电,市民王先生7月7日1:40在商务外环星星充电站充电,总共充电25.881度,消费13.2元,平均价格为0.51元/度(其中停车费用以2个小时为限,高于**个小时的收费标准是4元)。7月18日份,以上位于郑州商务外环上的星星被充电了,而该段的价格则是每度0.78元(加上服务费)。
除了星星充电外,e充电(国家电网)所在的郑州市域内的充电桩也迎来价格上浮,杨琳于今年5月13日2:49在紫荆路e充电,共计充电38度,一共消费15.62元,平均价格为0.41元/度。现在这个充电桩0:00-7:00期间充电价格每度0.62元,上涨了将近50%。
充电价格上涨首先招致一些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吐槽”。郑州一位出租车司机称:“一天下来要多花15到16元,每月要多花400到500元。”另一名出租车司机说,习惯了在平峰的时间进行充电,以节约充电费。
国内除郑州以外的城市的新能源充电站都迎来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最近有网友透露上海公共充电桩充电价格上涨,特别是中午以后涨幅较大,部分充电桩价格上涨六七毛钱,之前为1.15元,如今为2.05元,涨幅接近八成。
另外,一些浙江车主还发现一款充电APP上线“随心的电量包”价格随之改变,300度电量增加20元。重庆市一些快充站充电价格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高峰时12:00—14:00充电价格达1.94元/度,电费1.54元、服务费0.4元。
答复说
有人说,费用调控是由企业决定
有的建议“自己选择适当的时间段进行充电”
关于充电价格上涨原因,e充电有关人员向记者表示,商用充电桩的充电有电价和服务费两种成本,电价由国家确定,充电桩由省政府确定,充电服务费的标准最高限额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或者授权单位确定,以补偿充电设施运行成本。“市民若认为所处充电区域成本较高,可自主选择较适合自己充电的时间段或者区域。”工作人员说。
而特来电充电有关人员则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对郑州地区充电站的定价和服务费调控都是由本地子公司直接承担。“他们是有这个权利的,而且不同充电站可能属于不同子公司,因为不管是基础服务费用还是充电电价的涨幅,都是由他们直接说了算的。”同时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子公司控制充电价格一事,特来电总公司没有权利干预子公司的决策。
然而记者注意到,部分品牌所提供的充电会员价和套餐价中,大部分车主只要按月交纳固定会员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全天各时间段0.06元/度的充电优惠。
分析认为
电价调整的效果
或者是运营商的成本问题造成的
对于充电费价格上涨问题,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可能与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份发布的《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有一定关系。按照《通知》规定,今年6月1日起执行新电价方案,《通知》明确新电价方案逐步把用户用电价格归居民生活所有、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用电(实行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外)3种。且大型充电站用电归入工业用电,因此电价调整势必影响新能源车的充电费用。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张翔研究员表示,充电桩在市场中提价的原因或许是背后运营商的成本运营,“当前充电桩运营商中,多数并没有赢利,也许除个别头特来电之类能赢利外,其余运营商几乎全在赔钱。”张翔解释说,现在市场上运营商运营的公共充电桩电价一般都要比家用充电贵得多,“在普通一线城市中,运营商的用电价格一度电平均约为2元,但车主晚上在家充电时一度电平均为0.3元。”价格的差距会造成运营商运营成本的提高,“另外运营公司还要为停车场多交停车费用,这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加上现在公众对公用充电桩的充电积极性降低,这自然导致运营商的损失越来越大。”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一些城市公共充电价格上涨或者和最近供电压力相关。7月10日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5省(以下简称南方区域)电力负荷达到2.26亿千瓦,创历史最高水平。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预测,在2023年的正常气候条件下,我国夏季用电负荷**值在13.7亿千瓦左右,较2022年增长8000万千瓦;如果长时间大面积极端高温天气发生,我国的最高用电负荷或将较2022年提升接近1亿千瓦。
专家们建议
可以针对不同的运营商进行分区管理
形成差异化的竞争
同时,张翔指出,他并不认为目前公用充电市场会出现“集体收割”现象,“当前我国比较主流的充电品牌共有五种,并且总体实力比较平衡,均处在发展中阶段,并且多数追求投资,所以当前并不存在直接收割目标群体的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宋向清副院长表示,对于多品牌充电站近乎“共同涨价”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介入调查,避免一些运营商建立“垄断性质的同盟”或者存在“一起商量涨价的事”的决策过程、“若存在,涉嫌不正当经营。”
在如何稳定公共充电价格的问题上,宋向清主张政府应该把公共充电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构成要素,并通过在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来统一制定有关合理的价格以切身维护车主的权益。
张翔表示,为了规避运营商寡头局面,当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针对不同运营商进行分区管理,以形成差异化竞争、规避一家独大、恣意控制价格等局面。
小编认为:新能源市场不断更新迭代,扩大市场汽车占用率, 率先投资的充电桩企业有可能存在很多不规范,甚至套取各类政策补贴,所以之后充电桩市场还需要加强规范化运作。本企业专注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设备、安装、维护一站式服务。